環境教育學界普遍認為,戶外教學是推動環境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,然而在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這類非正規體制下,在短時間內的教學,要看出學生行為上的改變,其實是相當大的挑戰。

在上述的限制之下,中心需藉由學校教師觀察與協助,來瞭解學生參與課程的變化。以下為新北市新店區的某位蓮花老師(化名),兩年來參與本中心三次(一次單日型,兩次過夜型)戶外教學,回校後對學生的觀察,藉由教師的角度來瞭解學生的變化或學習狀況。

蓮花教師表示,學生在參與校外教學後,對於環境的敏感度提高了,同時會將學習到的技術應用在生活之中:

孩子進入高年級的第一個校外教學就是到東眼山進行「森林趴趴走」,在其中我看到許多孩子在教室中不易觀察到的優點,孩子們開始會注意自己的生活環境,出門去玩也會開始運用地圖找方位。

她進一步提及,東眼山戶外教學課程對學生的幫助還有「合作」和「討論」,她發現學生願意去協調,同時對於她在學校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和班級經營上,是相當有幫助的部分:

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從課程中學會「團隊合作」與「討論」,這對於在學校的學習真的有很大的幫助,(他們)討論開始言之有物,也學會在討論中去尊重不同的聲音,雖然討論過程會有爭執,但是孩子們學會協調與說明。這是我一直想帶孩子擁有的能力,卻礙於一人之力實在不易同時進行。不過對於創造團隊最大價值這件事,孩子們雖然有時會忘記,但是全班整體的默契真的是越來越好唷!

她認為她帶領的班級在孩子的人際方面也有進步。

我還看到小組成員彼此的包容,更多的是孩子在說話與人際互動方面的成長。

蓮花老師舉例說明,學生畢業之前,進行了畢業影片的拍攝,她認為學生在東眼山參與戶外教學的討論和合作過程,影響了學生的拍攝計畫。

孩子們在六下的畢業之際,透過小組分工,開始拍攝畢業影片,過程中,我看到之前的討論經驗,帶給孩子莫大的幫助,也由於在東眼山的課程常常會堅持要討論完整,課程完整,所以孩子們在過程中也比較不容易輕易放棄原本設定的目標。才能在近日有兩支不錯的自編、自導、自演、自己剪接的影片產出。

上述內容會發現,在環境上的改變並不是很多,而多半是人際與問題解決技能上的進步。不過自然中心除了「人與環境」之外,探討「人與自己」、和「自我實現」方面,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。而且東眼山認為產生環境議題的根源,其實就是來自於人本身,或是溝通不佳產生結果,加上環境議題的複雜度,人的角色很難自其中抽離,因而在課程設計上以及策略上,以解決人與自己為優先,再進入到環境,故活動多採用探索活動作為媒介,因此產生這樣的反應,但也顯示出整個自然教育中心所欲達成的不僅僅是保育目標,更重視學生的人格發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ble02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