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參加公司舉辦給同仁及夥伴的策勵會,除了到南埔社區體驗採桶柑之外,也吸收了很多講者們不私藏的教學經驗,有體驗教育的設計提點,也有第一線教師面對學生的教案設計心得,真的是乾貨滿滿。今天想特別分享周怡嘉老師談的教學心得和課程設計方法。
周老師目前在培英國小任教,是一個自然學科的老師。(圖為老師在南埔社區吃親手採的桶柑)
周老師觀察到9年級的學生會考結束之後,失去學習的動力,常常在課堂中玩遊戲或是看影片,老師也不知道該做什麼。
2010年,老師參加了一場生物科的 potluck,( potluck 原意是大家各帶一道菜到聚會上,彼此分享的一種派對),這個活動請每個與會者都要帶一個教學相關的題目跟大家分享,當天的 potluck 大開周老師的眼界,也因此她開始跟其他的老師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,也在過程中得到老師的反饋,教學得以改進,也跟同事變成教學的好夥伴。後來周老師與其他的老師一起參加了 SciFlipper13 的研習,親身體驗到情境式活動帶來的反思回饋,也想要把這樣的感覺帶給學生,因此邀請了社會科跟自然科的老師一起做情境式課程,把課本中學過的「二次世界大戰」變成一場在校園中發生的學習課程,成了一場「不在行事曆上的二次世界大戰」
介紹完情境式課程,周老師接著分享一種以「學生作為主體」的「探究教學法」。
周老師用「什麼是影響體溫變化的因素」作為命題,將我們分成兩組,要我們討論設體溫感測的變因,並從實驗結果分析體溫的恆定性原理。我們這一組決定將做開合跳的次數作為變因,記錄做了5下、10下、15下的開合跳之後,體溫的變化。透過實際「成為學生」的體驗:自己設定變因、並從自己的實驗中得到了觀察,切身體會到探究教學法可以讓更多學生自主投入學習的效果。
老師最後跟我們分享了5個問出好問題的方法:
- 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中觀察事件或文本,並提問
- 學生提問時必須有證據
- 學生必須從證據中提出觀點和解釋
- 學習連結不同的觀點並建立知識
- 讓學生互相討論觀點、辯證彼此的觀點
聽完周老師的經驗分享之後,我們都迫不及待要將所學融入課程設計中,希望可以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帶給學生更有效的學習體驗!
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老師的BLOG: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