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做環境教育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:「做這些事(環保推廣、環境教育)真的有用嗎?」

其實不難想像大家為何有這樣的疑惑,畢竟,一天少用一根吸管、少拿一個塑膠袋,到底能有多大的影響?

 

《原子習慣》是2020年,自我成長類別的熱門暢銷書,東編也買來看了,覺得深受鼓舞。其中一段,作者舉例解釋習慣與行為是如何緩慢的造成改變:

——

想像你眼前的桌上擺著一個冰塊。房裡很冷,你呵著白氣。現在是華氏二十五度,然後房間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開始增溫。

 

二十六度。

 

二十七度。

 

二十八度。

 

冰塊還在你眼前的桌上。

 

二十九度。

 

三十度。

 

三十一度。

 

一樣,什麼事都沒發生。

 

接著,三十二度(攝氏零度)。冰塊開始融化。一度之別,表面上與先前的增溫幅度沒有差異,卻啟動了巨大的變化。

 

joseph-vary-Wovj8TOSHRw-unsplash.jpg

Photo by Joseph Vary on Unsplash

突破的瞬間往往來自先前的許多行為。那些行為讓潛能逐漸累積,直到足以釋放重大改變。這樣的模式隨處可見: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裡,癌症都無法被檢測到,卻在幾個月內接管整個身體;竹子在它生命的前五年幾乎不可見,在地底衍生廣大的根系,然後在六週之內暴長到九十呎高。

 

同樣地,在你跨越一個關鍵門檻,解鎖新等級的表現之前,習慣往往看起來沒什麼影響。在任何追尋的前期或中期,常常出現所謂的「失望之谷」——你期待有線性進展,但在前幾天、幾週,甚至幾個月,效果都很不顯著,令人感到挫敗。你覺得這樣下去不可能有所進展,然而,這正是任何複利過程的標誌:強大的成果總是姍姍來遲。

 

——

 

我們每一天做的行動與選擇,其實就像是決定要讓房間增溫的開關,乍看之下,我們的行動沒辦法造成改變或影響,但只要我們持續做對地球友善的綠色行動,總有一天,我們會累積到足夠的動能,冷冽的冰塊會融化,我們的習慣就會發揮影響力。就像《原子習慣》作者所說的:「所有的大事都源自微小的開端。」我們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並非毫無意義,重點是持之以恆的累積。

 

 

今年第51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是「修復我們的地球」,讓我們從日常開始,更有意識的做出修復地球的行動。我們可以多使用環保袋和環保餐具、多使用手機載具、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綠色行動。就算我們從現在才開始累積行動也沒關係,因為,我們已經在前往更好的明天的路上了。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
    fable02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