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:芋泥
圖片:芋泥

由於沒參加過任何自然體驗課程工作坊,一開始我以為這兩日課程會不斷在大自然中做團康活動。(笑)結果兩天課程結束後,我學到了心流學習法(Flow Learning),也對教學有了新的視野與想法!

課程一開始,講師就利用【 大風吹遊戲+簡單的自我介紹】兩個簡單活動幫助大家熱身。之後,再利用【九宮格賓果問答題】讓大家在問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彼此,巧妙的緩解初次認識的氛圍,並引起動機(熱情)。動態的活動結束後,講師開始介紹課程的主軸:Cornell 提倡的【Flow Learning 心流學習法】。這個學習法是利用「感官」去體驗學習,流程大致為四個階段,分別是:熱情(動態)→專注(靜態)→體驗(動態)→啟發(靜態)。這套操作很彈性,可以依照當時的環境,更改順序。心流學習法強調「經驗導向」,而不是一般教學的「知識導向」。比起餵給學生知識,還不如教他怎麼自己學習。

課程講解之後,我們就到戶外活動筋骨啦!走出教室之後,一片霧濛濛覆蓋著山,八仙山瞬間宛如仙境。純如講師說,因為現在的霧實在太美了,所以她想要調整課程的順序,先引導我們伸展身軀、閉上眼睛,聆聽周遭的聲音,建構自己與環境的【聲音地圖】。伸展完之後,我們被分成兩組,玩了【圖卡模仿猜題+生物特徵問答】的小遊戲,遊戲的目的除了是增加團隊的活絡度,也展現了我們知識的盲點。我對於生物特徵問答最有印象。這個遊戲很簡單,每個人的背上別了一張動物的圖卡,大家可以問其他人一個「YES / NO」問題來推敲自己的卡片是什麼。像是:「我的動物會飛嗎?/ 我的動物會叫嗎?/ 我的動物有腳嗎?」諸如此類。對我來說,這個遊戲最困難的地方在於「對生物的背景知識不足」,所以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。當我們不知道怎麼提問,就很難把動物的條件限縮出來。

團康遊戲結束後,我們著開始走步道!但可不是簡單的走步道,老師要求我們要【兩人搭檔一邊走路、一邊提出感受問句】,例如:「我看到…」、「我聽到…」、「我聞到…」、「我感覺到…」、「我喜歡…」等等,透過這個練習,我發覺即使同個時間同個地點,夥伴的觀察與感受也不見得和自己相同,很有趣。還有一個【色卡】活動!我們要透過講師發的色卡,尋找森林中對應的顏色,像是枯枝落葉、或是花瓣,來訓練觀察力與對顏色的敏感度(圖1)。

八仙山1.png

圖1:色彩繽紛的枯枝落葉們

順著步道往上走,我們到了一片空曠草地,講師繼續讓我們玩遊戲,這次的活動是:【看一眼找一個】。講師把準備好的各種落葉、木材或果實用布蓋著。我們一次只有5秒可以看,看完之後要到現場找到相同的東西。除了可以認識這裡有什麼物種、在哪棵樹上可以找到這片葉子,也考驗我們的觀察力和分工合作的能力。我們超幸運的看到不怕人的藍腹鷴(圖2)!真的很漂亮!

八仙2.png

圖2:美麗的長尾巴藍腹鷴!

活動結束後,我們繼續往上走。到了一片滿滿高大樹區進行【矇眼摸樹】。遊戲很簡單,是兩人一組互相帶領,輪流矇眼摸樹,並猜測自己摸的是哪一棵,利用感受的樹幹寬窄、紋路的粗糙平滑、形狀、濕度、特殊構造、附著物…等等,甚至是路徑的方位,我想最重要的部分,應該是對彼此的「信任」,才能在看不到任何東西的情況下勇敢邁步。再來進行下午的最後一項活動【採訪大自然】,任選一位對象進行訪談,有無生命都可以,透過自己提問,設想對方的答覆,從而與自己的內心交談,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時光!這個part個人覺得很可愛,可以把訪談記錄納為繪本的素材!

八仙山3.png

圖3:霧濛濛的八仙山森林

八仙山4.png

圖4:八仙山的金絲竹

八仙山5.png

圖5:運送木材示意圖

做完上述的活動後,大家都餓了,很開心馬上就是晚餐時間!晚餐的伙食很棒,吃得很開心。晚餐結束後,我們被帶到一個有燭燈營火(圖6)的空間,講師準備帶我們【暗黑體驗】的課程。我以往參加的夜間活動多是夜間觀察,這又是我另一次全新體驗。黑暗體驗的操作很單純:單獨一人待在一個無光的環境20分鐘。你可以做任何事,但就是不能開燈或說話。我待的地方在一座橋的中央,橋的對面有溪水。環境潮濕,可以聞到水的味道。我倚著欄杆站著,感受到欄杆晃動。這讓我時不時想起女鬼橋這部電影。這時很慶幸自己沒看過,才沒有在這片漆黑中過度幻想。我閉上眼睛,關注自己的呼吸,將心神收歸身體,不去胡思亂想,這是最好的狀態。但因為欄杆晃動,我小心睜開眼確認自己的位置。看著霧氣越來越濃,其實很難好好放空自己。時間過得很快,黑暗體驗一下子就結束了,我很喜歡,未來想再次嘗試這樣的活動,讓自己在黑暗中也能放鬆!

最後我們回到營火前,講師柔柔的跟我們說一段因愛而勇敢面對恐懼的「魔奇魔奇樹」故事,故事說完,講師吟唱著「星夜呢喃」,我一邊聽一邊躺著幻想一望無際的滿天星空,覺得很舒服。

第一天就在這樣的歌聲和營火中結束了。(未完待續)

arrow
arrow

    fable02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